我行走在大山的苍郁林木间,浑身散发出植物的气息。
来到一个老水库,水库外面的堤坝上,一幅用石灰浆刷写的老标语早已色彩斑驳:“水是土地的乳汁,广大群众爱护好水源。”我猜测,这标语大概书写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想来也是一个乡村抒情诗人的笔法。风雨侵蚀中,老标语和山野上蓬勃生长的植物一样,透出时代的气息,仿佛一串串脚印,延伸着历史深处的文脉。
我在乡村游走,看到山壁上最老的标语,大概就是“工业学大庆,农业学大寨”“抓革命,促生产”这样富有时代特色的口号了。这些标语大多刷写在山岩、老墙、石桥、电线桩上,历经沧桑,而今还顽强地显现着,它们像乡村历史的一种注释符号,浮现着乡村发展的轨迹。
小时候,我看到生产队干部从公社开会回来,提着石灰桶,用一把大刷子在土墙上、道路醒目地段、渠堰上写标语,内容大致是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或特殊要求。在乡村,有资格刷标语的人多是乡村干部,或是乡村文化人。我的二叔就是干这个的,他略通文墨,在村子里算是一个文化人。每逢村里要写标语,就是二叔大显身手的时候了。他半蹲在地上,仿佛在暗暗运气,要把浑身的力气都运送到遒劲的字体上。“解放思想,实事求是,团结一致向前看”“全体群众行动起来,大干一场”……有些村民并不知晓这些标语的意思,二叔便指着标语,告诉乡亲们:国家要改革开放啦,勤劳才能致富呀……二叔讲得兴奋,眼睛睁得大大的,满是憧憬的光亮。还有一些标语,既诙谐又通俗,比如安全用电常识“遇到电线着了火,千万不要用水泼”等。
去年回老家,看见79岁的二叔站在老墙边,目光浑浊,正用力辨认着他曾经写下的那些日渐模糊的标语。二叔说,他现在已经不写标语了,村里的广告标语都喷绘了,人们富了,但二叔当年刷写下的这些标语,已成为乡村记忆的活化石。
有一天,我与一位摄影师同行,前往老山,我想把那些还残存的乡村标语,用胶片固定在记忆之光里。
钻出林子,我们看见一个老人站在土墙前,摸索着墙上模糊的老标语:“一人参军,全家光荣。”后来才知道,老人唯一的儿子是一名军人,四十多年前在一场施工爆破中牺牲了,而今墓碑在他乡。
老人垂下头时,快门迅速按下。
乡村越来越新,越来越好,这些曾经的老标语仿佛是乡村走出的脚印,见证了乡村的历史变迁,值得在我们的记忆中永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