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的一生中,动与静是互为依存的。也就是说,有动有静才是人生,缺一不可,偏袒一个亦不好。
动即动力,世间万物都在动中成长、壮大。童年时,人为了速速成长,一刻不停地爬动、跑动,这时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淘气。淘气二字多么动听,听起来亲切,回忆起来有滋有味。有时,白发人之间开起玩笑:“老兄,还在淘气呢?”于是相视而笑,心领神会,都有些动情。动是创造力,动是财富,我们应该为动唱一首赞歌。然而,动也是有限度的,就是说有它的局限性。无限的动,无为的动,会酿成灾难,譬如连天的暴风雨、雷电、海啸。这些现象如果有节奏地发生,那是自然界的自我调节与平衡,是合理的。若过了度,就会有毁灭性。
这样的时刻,静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。如今有一句很时髦也很智慧的话:等等你的灵魂。此言极好,千金难买。许多事物,拥有动态中的静,才显得弥足珍贵。大海有排山倒海的暴烈,也有风平浪静的温柔。世间万类都有休憩和睡眠的需求。休憩和睡眠是两种程度不同的静,人在这两种状态中,让处于动态的器官和细胞安静下来、归于平缓,人的思维才会有更理智的定夺和选择。静是为了更有力度的动,是储存能量的需要。如刀枪入库、马放南山,就是激烈动因的反面。古代勇士上战场,用酒来壮行,而非用茶。酒属于动的产物,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。而茶是属于静的,是反观灵魂之物。所以,哲人与智者,一般都喜欢茶饮。古人“煮茶品日月”,从一杯清茶里难道还品不出人生的得与失吗?我总是期望,当今的精英人士多多品一些茶饮,以此品味人生的情态。
静,是动的挚友,也是诤友。动静互补是人生的最佳状态,也是大自然的最佳状态。品茶正是进入这种状态的最佳方法之一。
有一年晚秋时节,我们一群作家、诗人受邀到湖南历史名城岳阳去参加“洞庭湖国际观鸟节”。我们登上岳阳楼,远眺八百里洞庭水,去体会孟浩然笔下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”的水乡气概,也去品读不朽之人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被那句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所触动、所启发。继而,又想到君山岛和它的香茗“君山银针”。
恰逢枯水期,进岛用不着走水路,我们就直接开车进去了。人称君山岛是爱情岛,我说它是神话岛。4000多年前,舜帝及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就在这里生活过。后来舜帝南巡,殁于宁远县,两位妃子闻之大悲,泣血竹叶上,斑竹从此留在了君山,成为绵延不绝的传说。唐朝诗人高骈有诗:“帝舜南巡去不还,二妃幽怨水云间。当时珠泪垂多少,直到如今竹尚斑。”李白也有诗:“帝子潇湘去不还,空馀秋草洞庭间。淡扫明湖开玉镜,丹青画出是君山。”美好的句子被刻在高大的石碑上,供今人记取。
好客的主人请我们品尝著名的君山银针茶,此茶乃珍品,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记载,是进贡之物。一饮,果然好喝,可以推想,舜帝和两位妃子以及李白、杜甫、刘禹锡等诸多文人墨客一定也品尝过此茶。
那时的人,必是动少静多,过着比较安宁简朴的日子,那是所谓的农耕文明兴盛期,茶饮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。有一传说,是童年时母亲讲给我听的。她说,有一次尧帝巡视,物色继承人,恰遇扶犁耕地的舜,便问,你的两头牛,哪头走得快一些?舜怕被说慢的那头牛听见会伤心,就离开很远的距离才对尧帝耳语,告知其中一头走得快一些。这一传说在民间传得很广,颇动人心,我至今不忘。我们的古人,不仅憨厚实在,也极重感情。这一传统延续至今,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喝着君山的名茶,想着这些遥远的往事,灵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。
猛然间,羡慕起远方那风中摆动的白头芦苇和安然戏水的野鸟群。这里是它们的家,这个家园湖天一色,四野静谧,具有传统文明的深厚底蕴。而我同样收获满满。因为心安即是归处,此行不虚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