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想一下,折叠的概念早就存在于生活之中。早期石库门里的上海人家,都有一张折叠床,晚上放下来,白天翻上去。折叠桌、折叠椅更是家庭寻常配置。
我曾在闺蜜家小小的亭子间里度过许多温馨时光。如今很难想象三个成年人在六七平方米的亭子间里如何生活。那时市面上还少见成品高低床,闺蜜的爸爸硬是用木板架出了上下两层的单人铺,老两口一个睡下铺,一个打地铺,闺蜜则爬上上铺,垂下小花布帘,那就是她的独享空间。白天,下铺就是座位,无须另外的家具。吃饭的时候,她爸爸会变魔术似的从床和写字台的缝隙里抽出一张四方折叠桌,翻开,再放张折叠椅子,中间小小的空地就成了家人的餐厅。每年闺蜜生日,她父母都会邀请女儿的同学到家里来,最多的时候,我们四五个同学一起聚餐。仅剩的空间被塞满,入席前大家须提前上好卫生间,否则入席后起身都难。但没想到,多年后搬进宽敞住宅的我们,对于童年弄堂里的那个逼仄之地,竟一直津津乐道。
有时候,成熟和长大是以空间扩大为标志的。居住面积一路变大,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填满它,不再需要“候分掐数”去算计尺寸。可是,近期一次意外的回搬,令我“损失”许多面积,不得不重拾曾经的功课。
在家居布局方面,留白是一切创想的基础。如果恰好有一方窗台,别急着放满花盆,不妨静待日后清风徐来。假日闲暇时,遇一二知己,不必正襟危坐,不如随手往地上扔几个靠垫,盘腿坐于窗前,窗外的繁华才是无敌风景。整个窗台是一张巨大的咖啡桌,古人既有“以天为盖,以地为舆”的潇洒气概,如今怎能退化了功能呢?“前生子美只君是,信手拈来俱天成。”只要有心,处处皆美,处处入诗。
买家具时,尽量挑选那些自带“七十二般变化”的。若有客来访,“神器”立即登场——一本厚厚的“字典”被从衣柜缝隙里取出,拉开、还原,以特定的姿态摆放,再搁上一块圆形板,即可变成高颜值茶几。它来自国内家居设计品牌,用牛皮纸折叠而成,承载的力道惊人,还能根据需要变身为三人座条凳,既环保又时尚。至于传统的折叠桌椅,早就落伍了,如今有了更好的替代品。好看的餐桌有一块备用延伸板藏在桌底,精巧而便捷。更有人发挥奇思妙想,用胶垫把餐巾纸盒粘在桌子反面,抬胳膊取餐、沉胳膊抽纸,又腾出了空间,也增添了几分游戏趣味。
如果你是汗牛充栋的书虫一枚,千万不要暴殄天物,书籍同样是切切实实的“物质支柱”。不必费心琢磨买几把备用椅,平地垒起一摞书,上面放个棉垫,一个简易座凳即刻成形;暮春者,宜晒书,且慢收,将之摆出长桌形状,盖一张摩洛哥特色台布,再铺一块地中海风情花毯,待夜幕降临,点几支蜡烛,与好友们坐而论道……总之,换个思路,把书当成乐高积木,岂不正是私人定制款?
除了器物可以折叠,空间一样可以折叠而变幻无穷。如同中国舞台剧里的场景转换,舞台当中放一把椅子表示室内,撤下去换块背景板,空间就变成了驿站……同样的手法何不借鉴用在自家屋里?春末夏初,卷起地毯撤去桌椅,墙上换一宽幅挂画《听海》,正好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放空自己,赤足走在地板上,顿生“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”的心境。
折叠起空间,释放出潜能。古罗马作家佩特罗尼乌斯说,大自然的力量不在于一成不变地保持固定方式,而在于经常改变自己的法则。折叠空间的精髓就在于一个“变”字。而改变的目的,就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,以安放那颗躁动的心。